
近日,我院環境科學99級校友鄧紹坡,從支援武漢醫療廢物處置的火線上撤下返回南京。回想起從2月15日起團隊度過的31個一線工作的日夜,仍舊讓他久久不能平靜。
鄧紹坡現任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支部書記、污染場地風險評估與修複研究室主任。他說:“我們團隊做的工作,是為疫情防控把好最後一道防線。”
在許多人看不到的大後方,鄧紹坡和同事們用無畏精神和日夜拼搏,為及時、高效、無害化處置醫療廢物,防止疫情發生次生災害貢獻了專業的力量。
命令:守好疫情防控最後一道防線
在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吃勁的階段,醫療廢物産生量高達每天200多噸,遠遠超過武漢市50噸每天的處置能力。
2月10日,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接到生态環境部部黨組指示,要組織設備隊伍馳援武漢,應對醫療廢物激增狀況,确保醫療廢物得到及時、有序、高效、無害化處置,控制疫情源頭,防止疾病傳播,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安全。
研究所所長趙克強立刻責成科技處副處長張勝田和土壤中心支部書記鄧紹坡,會同南京中船綠洲環保有限公司、安徽廣通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師範大學,立即開展設備加工制造和改裝。
鄧紹坡說,“醫療廢物所含的緻病細菌以及病毒是普通生活垃圾的幾百倍甚至上千倍,一旦處理不當就可能影響環境和公衆健康。”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以及生态環境部的決策部署,切實做好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确保醫療廢物全部收集、規範處理,是防止疫情傳播擴散的最後一環,必須防止疫情次生災害及二次污染對生态環境和人民群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命令如山!鄧紹坡和張勝田立刻組織團隊,研究落實支援武漢方案。2月14日,針對高緻病的檢測材料等高危醫療廢物、一般醫療廢物和應急處理裝備等三套裝備準備就緒,“我們完成了改造、調試和裝車,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3噸/天)、醫療廢物處置方艙(5噸/天)和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2噸/天),這三套裝備就是我們的抗疫‘武器’。”
出發:既然選擇那就勇敢前行
2月15日,是鄧紹坡最難忘的一天。在出發馳援武漢的路上,他在朋友圈寫道:出發那一刻,我沒敢看母親的眼睛。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隻因有人負重前行”,這是疫情期間許多人都會感慨的一句話。但是,真正成為“逆行者”的一員,鄧紹坡才對這句話深深地感同身受,也更加從内心深處對那些在第一時間義無反顧沖到一線的鬥士們生出由衷的敬意。每當想到這些,鄧紹坡就有了更多的勇氣。
2月14日的動員會後,鄧紹坡的心情稍有些沉重。回到家一個人收拾行李,花甲之年的母親一直默默地注視着他,愛人張春利陪伴着兩個年幼的孩子,家裡的氣氛顯得有些沉悶。
“我知道他們心裡的擔憂,我很愧疚因我的工作給他們帶來的擔憂。”但是鄧紹坡和家人都心照不宣地選擇了沉默。
離别的擔憂和傷感很快被更多的感動所取代。
團隊一行13人,還有兩位司機師傅。“我們司機師傅吳國歡接到我要去武漢出差的電話後,片刻猶豫都沒有,馬上就答應下來了。”鄧紹坡連交代他跟家裡商量商量的話都還沒來得及說出口。吳國歡是一名普通群衆,家中有年事已高的雙親、兩個上小學的女兒和剛剛康複不久的愛人,但是接到這個特殊的出差任務,他立刻開始準備,“我們一路上的飲水等物資,吳老闆都提前替我們準備好了。”
而另一名駕駛托運設備貨車的司機師傅,捐獻了6萬塊錢的糧油,借支援武漢防疫的機會連同設備一起運往武漢。鄧紹坡感動地說:“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貨車司機,也更是一位形象高大的無名英雄。”
無畏:風餐露宿和冰火兩重天
2月15日早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的支援隊13人從南京、合肥兩地攜帶設備同時出發。
一路上車輛十分稀少,接近湖北省界時,兩支隊伍在梅山服務區會合了。這時,灰沉沉的天空也下起了雪,稀稀拉拉的雪花被風吹得四散飄落。
進入武漢後就要直接趕赴設備安裝現場,隊員們就在服務區外邊空地上,三兩散開頂着風雪吃了開水泡面,給車子加滿油。而在支援武漢期間,每個工作日,隊員們都是在工地邊蹲在路邊或者坐在路牙石上吃午飯,“能吃到米飯已經很幸福了。”鄧紹坡在朋友圈這樣寫。
即将到達武漢黃陂高速出口,雪越下越大,地面積雪漸厚,隊員們擔憂的神情逐漸沉重,大家換上了N95口罩。這僅有的6個N95口罩,在進入武漢前才舍得用上。當時,13人隻帶了20件防護服,最多夠用2天。
到達武漢當晚,隊員們冒着風雪連夜完成了設備吊裝和安裝,2月16日一大早,隊員們又快馬加鞭地趕到處置點開始連接電路、水路,調試設備。
積雪消融,天氣更冷了。因為要開始投料試車,隊員們都穿上了防護服,戴上手套、護目鏡,穿上深筒膠鞋,全副武裝起來。跑前跑後不一會,大家渾身都出汗了,而熱氣排不出,貼身衣服很快就濕了,手套裡也浸滿了汗水。“沒兩分鐘全身就冷下來了,口罩裡呼出的氣很快就彙成冷冰冰的水珠,順着下巴往脖子裡鑽,真是全方位無死角的冷,比頭天晚上那種幹冷刺激多了。”
2月23日上午,隊員們趕赴火神山支援醫廢處置。室外20度、陽光充足,大家穿上全套防護服來回走動不到十分鐘,身上又濕透了,護目鏡上全是霧和水珠,額頭上的汗水一個勁兒地往眼睛裡竄,眼睛生疼但又不能擦。“我們隻好使勁閉眼、腦袋左右甩一甩;渾身被汗水泡着,像起疹子一樣刺癢。不過,眼看着一桶桶的醫廢被處理掉,這些酸爽經曆也顯得更有價值了。”鄧紹坡說,這可能是這一輩子中,大概不會再體驗到的“冰火兩重天”的酸爽了。
專業:醫療廢物處置壓力得到緩解
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團隊在武漢期間的主要工作是醫療廢物處置設備的安裝、調試,設備操作、運行維護培訓,設備故障排除等工作。
鄧紹坡在日記中詳細記錄了團隊的工作曆程。
2月15日,3套裝置連同13名安裝及技術人員抵達武漢,連夜完成吊裝和安裝。2月16-17日上午,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醫療廢物處置方艙和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分别在江夏區、黃陂區和新洲區調試試車成功,具備了每天10噸的處理能力,設備正式投入了使用。2月20日,應指揮部要求,調集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赴火神山醫院進行醫療廢物處理。2月21-22日,按照武漢市生态環境局要求,第二批3套應急焚燒裝置抵達武漢青山區,完成現場試車及試運行,交付武漢雲峰危廢處置公司。待營運單位落實地坪、圖件條件,馳援團隊技術指導設備安裝及設備調試,并指導現場運營。2月23-24日,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置車在火神山醫院開展現場雨棚搭設、安裝、調試與試運營。
到2月25日,五個醫療廢物處置點建設完畢。
黃陂點,每小時處理1200L醫療廢物,可24小時運行,已經運行8天,已編制操作手冊,培訓3名員工獨立操作,可移交操作;新洲點,每小時處理960L醫療廢物,可24小時運行;江夏處置點,每小時處理960L醫療廢物,可24小時運行,23日轉戰火神山;雲峰公司處置點,每小時處理2800L醫療廢物,可24小時運行;火神山處置點,每小時處理960L醫療廢物,可24小時運行,24日運行。
“進展順利!”鄧紹坡在朋友圈的記錄像是給自己打氣,也是給武漢加油。
截至3月17日,本次支援武漢醫療廢物處置工作對黃陂區、江夏區、青山區、火神山等4個地方醫療廢物進行了高效處置,投入醫療廢物處置方艙1套、移動式醫療廢物處理車1套、醫療廢物應急焚燒裝置4套,目前均已完成安裝調試,裝置運行正常。現有6套醫療廢物日處置能力達到340桶(每桶240升),有效緩解了武漢醫療廢物處置壓力。
工作團隊紮實的工作受到來自生态環境部、湖北省生态環境廳和武漢市環境保護局的書面表揚。
目前,返回南京後正在集中隔離的鄧紹坡依然沒有閑着,他和同事們一起,利用網絡視頻等方式,指導設備故障排除并提供備件支持等,持續做好後期設備維保和運行,直到應急工作結束。“作為千萬逆行者的一員,我就像一粒沙子,微不足道,但我将永遠記住這次行動,記着那些戰鬥的日夜,記住那些讓我感動的人。”
人物簡介:鄧紹坡,男,1981年2月出生,博士/副研究員,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支部書記,污染場地風險評估與修複研究室主任。1999年-2006年,就讀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環測學院環境科學專業,獲得學士、碩士學位,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2010年7月至今,在生态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土壤污染防治研究中心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污染場地風險評估、土壤環境質量基準制定、修複技術設備研發與工程應用。
(通訊員:李秀 劉勇)